月華如水,誰的歌聲飄揚,吟一曲啼血的國殤?舞袖輕盈,誰的淚水悄悄、悄悄滑落臉龐,浸濕羅裙撲閃光?
汨羅河畔,一個蕭瑟的背影傲然靜立,吟誦著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的千古絕句,高舉愛國的火把,星火燎原。
他是屈原。
籬笆藤下,一抹幽幽的倩影羨煞黃花,發出了“身不得男兒列,心卻比男兒烈,平生肝膽因人常熱,俗子胸襟誰識我”的感慨,在愛國建業的史書里留下一筆柔剛,一襲清香,一抹俏麗。
她是秋瑾。
他在硝煙戰火里縱身一躍,數不盡的凄涼,卻炸響了碉堡,炸響了九霄,炸響了每一個中華兒女心底那片永遠屬于祖國、永遠忠于我黨的角落。
他是董存瑞。
她在敵人的槍甲下寧死不屈,看著光亮的那方,毅然決然的說:“我不!我不屈!不撓!不如你們的意!我不!億萬中華兒女也不!我不!死也不!”
她是劉胡蘭。
他在一望無際的大漠里堅守,迎著呼嘯的風沙,盡心盡責的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,不圖回報,不計得失,追著雷鋒跑,追著中國共產黨那輪冉冉紅日跑。
他是阿布列孜。
她在天光乍亮時晨跑、記誦,推導每一個轉換公式,計算每一個速度與加速度,也努力學習每一個生僻的單詞,用最稚嫩的筆畫寫下:"我愛中華!"唱響新中國的凱歌。
她是你,是我,是我們。
從屈原到新世紀的我們,從靖康之恥到鴉片戰爭,從國土淪陷到土地收復,從國力孱弱到獨立自強,我們變了太多、太多,唯一不變的就是愛國的赤子之心。
愛國,是融合在血液里的情;愛國,是凝聚在骨肉里的氣;愛國,不僅僅是一個詞語。
重溫這些經典,除了激蕩在胸腔里的情懷,更多的是對當下的堅定,對未來的期待。
新世紀,新挑戰。硝煙歲月已經過去,我們要做的是將他們銘記,讓他們不僅僅是書頁里的一幅剪影,同時嚴格要求自己,在黨的指引下奮發向上,崇德向善,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,秉承國志,繼往開來,承百年報國志,做世紀棟梁材,爭做高山巖石之松,不做湖旁河岸之柳,奮勇圖強!
我以我血薦軒轅。
是你,是我,是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