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0日上午,第十八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展演在報告廳璀璨綻放。本屆藝術節以"綻放藝術成果、激發強國力量"為主題,為師生獻上一場視聽盛宴。與往屆不同,今年展演首次實現學生社團與藝術專業學生的深度融合,超六成節目由普通社團學生擔當主力,展現出校園美育普及的豐碩成果。
藝術節在民樂合奏《太陽出來喜洋洋》中拉開帷幕。古箏、二胡、竹笛的悠揚旋律中,初登舞臺的民樂社成員勤練半年的質樸靈動,又融入同學們對音色層次的精準把控。初中2404班李凱宏同學擦拭著嗩吶笑言:"第一次合排時總是怕拖后腿,但老師鼓勵我們讓我們保留社團特有的煙火氣,這種碰撞讓傳統民樂更鮮活。"
《西子湖﹒初妝》由21名初一、初二社團學生以靈動舞姿演繹江南春曉,作品以"西湖十景"為創作藍本,開場薄紗輕揚,手持油紙傘的舞者以"平湖秋月"造型定格,演員們通過行云流水般的隊形變換,將"蘇堤春曉"的翠柳含煙、"曲院風荷"的碧波瀲滟、逐一呈現。荷葉袖舞服在旋轉間翻涌成浪,配合多媒體背景中水墨氤氳的山水長卷,構建出移步換景的立體美學空間。
原音五班的校友閆雨珂老師與姬慶華老師并肩而立,當長大后我就成了你,兩代教育者的歌聲里流淌著時光的重量。姬老師道:“看到曾經的學生以教師身份重返舞臺,這就是教育最美的回聲。”
革命者的熱血在舞臺上重生,朗誦成員再現瀟楚女被捕的情景,當背景屏浮現烈士真實手稿時,臺下啜泣聲此起彼伏。編導李老師強調:“所有臺詞均源自檔案館史料,這是最生動的思政課。”
藝術中心姬主任介紹:本屆參演的非專業學生超90人。"過去總擔心社團節目不夠專業,今年我們采取'專業導師駐團制',讓美育真正下沉。"
這種創新模式成效顯著:合唱團《童年》中60%成員為零基礎學生,卻以清新和聲獲滿堂喝彩;流行音樂社自編的《大魚》改編版,更將古風戲腔與電子樂大膽融合。
民族舞蹈《守護》作品以長征史上的經典事件“彝海結盟”為背景,聚焦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后,一面象征民族團結的“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”旗幟跨越15年的守護史詩。這場融合歷史厚重感與現代藝術表達的舞蹈,成為本屆藝術節最動人的紅色文化篇章。
謝幕時分,舞臺滾動播放著幕后花絮:清晨琴房練習的身影、道具組通宵趕工的側影、指導教師沙啞的嗓音......這些片段恰是本屆藝術節的最佳注腳。"當藝術教育從少數人的競技場變為多數人的成長營,才是'以美育人'的真正抵達。"據悉,我校將持續推進"專業+社團"美育模式,讓更多學子在藝術實踐中收獲自信與成長。